
雖然鋼結構作為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只有二三十年時間,但顯然已經有能力在世界舞臺上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
為了推動鋼結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和上海市金屬結構行業協會于9月17日~ 9月19日,攜手舉辦影響世界——鋼結構中國品牌2010國際峰會(上海)。峰會以世博工程為背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鋼結構建設成就及杰出成果,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鋼結構中國品牌。
“雖然只有短短二三十年時間,但我們已經掌握了世界最尖端的鋼結構技術。我國鋼結構產業正在從制造走向品牌,走向世界。”上海市金屬結構行業協會會長曹平說。
近10年來,中國的鋼結構工程發展之快、范圍之廣是空前的。而這種實力在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展示,則是上海世博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盛會,也是鋼結構的一次盛會,約有80%的建筑都是鋼結構建筑,其中永遠保留的一軸四館代表著我國鋼結構的高精尖技術水平。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表示,目前我國大部分建筑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但就建筑結構來說,21世紀將是建筑鋼結構的世紀。與磚混等建筑結構相比,鋼結構建筑優點突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自重輕;節約結構占有面積,增加使用面積,空間利用率高;易改造,可回收,綠色環保;抗震性能優越;安裝容易,施工期短,節約人工成本,投資回收快等特點。
我國鋼結構產業迅猛發展的背后,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撐是鋼產量的迅猛增加。數據顯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鋼產量僅16萬噸。1996年以后,我國鋼產量每年都以超過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9年鋼產量甚至接近6億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這也使得我國的用鋼政策可以從節約鋼材轉變成合理用鋼,從限制使用鋼結構到大力發展鋼結構,并為鋼結構發展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外部政策環境。
不過,在我國鋼產量迅猛增長的同時,產能過剩的狀況也已經出現。而近期各地在沖刺“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而進行的限產、限電中,鋼鐵企業也是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鋼結構的發展也是調整我國用鋼結構的一個很好的契機。
事實上,去年國務院通過的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表示,要在嚴格控制總量的前提下,落實擴大內需措施,拉動國內鋼材消費。與發達國家鋼結構行業發展水平相比,我國的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曹平告訴記者,在我國,建筑中用鋼主要是鋼筋、鋼絲、門窗和鋼絞線。我國建筑鋼結構用鋼材量僅占鋼材產量的10%不到,但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是30%。“調整鋼產業結構比例,鋼結構是義不容辭的。”曹平說。
除了大型場館和市政設施及高層建筑,業內人士認為,鋼結構住宅將成為今后我國住宅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住宅建設中鋼筋混凝土結構占整個城市住宅結構體系90%以上,但是鋼結構住宅也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全國各地不少鋼結構住宅項目已經開建。因此,可以預見,鋼結構在未來的建筑市場上,增長空間是巨大的。
為了推動鋼結構產業的發展,此次峰會還隆重推出國內首次鋼結構中國品牌,并揭曉“鋼結構中國品牌”(包括著名企業鋼結構產品標識和優秀鋼結構主體配套產品),還進行了鋼結構中國品牌成果展示及巡回展覽。(來源:中華建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