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鋼集團在發布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會的同時,提出未來“要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近日,由寶鋼集團牽頭發起的裝配式民用鋼結構建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發展邁入了新的里程。
回顧鋼結構住宅的發展,與國外相比,我國鋼結構住宅的開發晚了很多,最早的多層鋼結構建筑是1987年由國外引進的北京展覽館賓館,其柱子采用焊接的方鋼,梁采用焊接的H型鋼。而最早的住宅則是1994年11月上海現代房地產公司建造的8層住宅,采用冷彎成型矩形的鋼管砼和U型冷彎薄壁組合梁組成框架,外墻采用稻草板。相比之下,1999年長沙遠大公司建造的8層鋼結構住宅,則有了新的發展,它是采用H型鋼框架、壓型鋼板組合結構,配合整體浴室、中央空調等先進設備的集成住宅,只用了三個月,充分體現了鋼結構住宅的預制、集成、裝配的特色,也展現了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優勢。
聯合國氣候峰會的無果而終,日益惡化的氣候環境,當干旱、地震、洪災像夢魘一樣圍繞在全世界各個角落揮之不去的時候,綠色環保、節能減排一次又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被中外專家譽為21世紀的“綠色建筑”的鋼結構住宅以其自重輕、強度高、抗震性能好,并具有節能省地、可循環利用、建筑和拆除時環境污染較少,而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上圖為輕型鋼結構別墅
綠色建筑理念的提出,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房地產產業與建筑產業的發展格局。隨著鋼結構產業技術瓶頸的逐步突破和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推進,鋼結構產業市場的廣闊前景初見端倪。目前,我國具有市場準入條件的鋼結構企業有3000多家,年產值約500億元到600億元,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15年,我國建筑用鋼量可以達到總鋼產量的6%。
我國鋼結構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然而,任何產業只要應用于生活,便承擔了對社會對人民財產安全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鋼結構的抗震性能好是無法用價格衡量的一樣,人民的財產安全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上圖為多層鋼結構住宅
盡管我國一直關注鋼結構產業化發展,近些年也陸續出臺了相關鼓勵政策,我們不得不承認,現階段鋼結構住宅產業化仍存在很多的缺陷,如:一、結構體系設計單體化,缺乏統一標準;二、所采用的材料也都是現存材料的直接使用,缺乏技術創新和產品改造。
在發展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道路上,鋼結構住宅發展廠家要切實完善不同類型鋼結構設計規范和施工技術標準,研制新型的輕質保溫墻體材料以及住宅部品的技術配套問題,同時還要廣泛宣傳鋼結構住宅的益處,讓開發商、設計師和用戶充分認識和了解鋼結構的優點,從而為鋼結構住宅的普及奠定堅實的基礎。
鋼結構住宅產業化之路已經鋪就,國家“十二五”計劃的提出,行業領頭羊的帶動等都證明住宅產業化的大環境已經形成,時機也已經基本成熟,中國的鋼結構住宅產業化航母,也是時候“蛟龍”入海了。(鋼結構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