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鋼構第一股”
●鋼結構住宅集成能力達1000萬?/年,產能規模和技術裝備居行業之首
●全國唯一獲得“鋼結構住宅”發明專利的企業
●首家建立了集設計、制造、管理以及開發于一體的鋼結構住宅完整產業鏈企業
“十一五”,是杭蕭鋼構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通貨膨脹、匯率變動以及國內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等,對公司經營帶來極大考驗。我們頂住了內外壓力,實現了穩健發展。
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們大力加強研發投入,與大專院校合作,獲得了包括“鋼結構住宅”國家發明專利及相關配套專利技術近50項,先后參編了20余套國家及地方的行業規范規程;我們加強并創新營銷,已建立20多個營銷事業部,并在安徽、山東等地設有鋼結構子公司,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營銷和生產網絡;我們著力開拓海外市場,足跡遍及五大洲,承接了多項符合歐洲標準和美國標準的高難度項目,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贊賞;我們注重提升建筑產品的質量,20多項工程獲建筑行業獎,其中有魯班獎、中國建筑鋼結構優質工程“鋼結構金獎”以及浙江省“建筑鋼結構金剛獎” 。
鋼結構住宅序幕漸開
頻發的世界地震等災害,使得抗震防災能力極強的鋼結構住宅,在營造安全家園中的價值更為凸顯。今年3月11日,日本遭遇9級特大地震,并由此引發千年一遇大海嘯的輪番襲擊,但地震本身給建筑帶來的破壞并不大,鋼結構住宅卓越的抗震性在此次大災中再一次被事實所證實。
但將鋼結構應用于住宅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傳統高層鋼結構寫字樓所采用的大梁大柱、大跨度以及規整的柱網布局結構并不適合于住宅建設。把鋼結構用于住宅,需要系統解決柱網分布不均勻,柱截面變小且承載力增強,建筑及構件防火、防腐和內外墻體的自重降低,保溫、隔熱、隔音及防火性能提升等等大量難題。
早在1999年,為進一步拓寬鋼結構應用領域,推動鋼結構產業縱深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遵照文件精神,杭蕭鋼構在深入考察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后,以極大的勇氣和創新精神確定了“大力發展鋼結構住宅產業”戰略目標,并為此付出了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
克難攻堅,杭蕭鋼構先后聯合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福州大學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國內著名科研院校進行深度戰略合作,并建立了業內首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組建了浙大-杭蕭鋼結構住宅研發中心等,并斥資數億元從美國、德國、奧地利、日本等國引進全球領先的生產設備和工藝,積極致力于鋼結構住宅體系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經過不懈努力和反復的工程實踐,杭蕭鋼構獨創性地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完整配套的鋼結構住宅體系。2007年杭蕭“鋼結構住宅”成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公司所承擔的十余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先后通過國家相關部委的驗收,并最終建成了集設計、制造、施工管理及房地產開發于一體的、年產1000萬?鋼結構住宅的“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并被住建部賦予了“引導住宅建設方式轉變”的歷史使命。
產業化應用揚帆起航
“十年磨一劍”,杭蕭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已展露鋒芒。
憑著雄厚的實力和領先的科技,目前,杭蕭鋼構正努力開創鋼結構住宅產業的創新實踐。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是一種國際趨勢,更是我國實現住宅建筑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建筑節能減排、推動住宅建設方式轉變、引領住宅產業化發展”等科學發展要求,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應。
放眼世界,經濟強國美國和日本作為最早發展鋼結構住宅的國家,其鋼結構住宅市場份額已分別高達75%和71%,而我國還不到1%。如果說,以前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還受鋼鐵產量的制約,那么到2010年,我國鋼產量已達6.27億噸的歷史新高,使鋼結構住宅大規模應用的物質和經濟基礎已經具備,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期。
厚積而薄發,杭蕭鋼構懷著“昨日秦磚漢瓦,今日杭蕭鋼構”的偉大夢想,經歷十余年的艱苦研發與沉淀積累,在“十二五”節能減排壓力空前、國家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以及促進“和諧、民生”的今天,杭蕭鋼構的住宅產業化基地即將揚帆起航!我們將通過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繼續打造和夯實“集設計、制造、施工及房產開發四位一體”的產業鏈,積極同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進行戰略合作,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等,努力推進鋼結構住宅的廣泛應用,讓鋼結構產業邁向新的高度。(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