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觀的經濟形勢與行業發展機遇
今年的“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確立了GDP增長7.5%的目標,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固定投資比2012年增速提高兩個百分點,達18%。
十八大后,新型城鎮化建設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兩會”期間各界矚目的重要議題。發改委在3月6日“兩會”記者表示:城鎮化所需的投資是未來幾年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3年城鎮化率將提高到53.37%。據《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初稿,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將在未來十年拉動40萬億投資。資本市場也認為,城鎮化將是未來10年中國建筑業的一項長期利好政策。
2013年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節能減排及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方面;《2012-2013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投資報告》中,估計2013年軌道交通線路投資規模將超過2800億元;2013年全國鐵路投資6500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00億元;在房地產業雖然上個月國家及各地公布了“國五條實施細則”,對地產市場有一定的影響,但今年國家安排新開工保障房630萬套,建成470萬套。另外,超高層項目推動區域發展在我國經濟中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12摩天城市報告》中指出,我國在建的摩天大樓總數已超過200座,5年后我國將擁有800座摩天大樓,其中80%將建在經濟不發達的內陸地區。這其中的市場機遇、市場容量十分可觀。
今年1月1日,國發辦1號文件轉發了發改委、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要求,“政府投資的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的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于2014年起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要求推動建筑工業化,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等建筑體系。”這也為行業企業推進技術革新、轉型升級、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但也要看到當前的經濟環境仍錯綜復雜,通脹風險猶存,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結構失衡問題仍嚴重。4月初公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09%,較二月份上漲0.8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市場預期。在建筑業,近幾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雖然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盡管市場容量仍十分巨大,但增速已有所放緩。
近幾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一覽表
在我們的行業上游的鋼鐵企業,據2013年中國鋼鐵企業協會年會報告:中國鋼鐵企業已將進入平穩增長的發展期,鋼材市場不可能再出現以前每年10%以上的增速,每年鋼產量的增長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鋼年產量將較長時間維持在7-8億噸水平,較長時期處于“高產能、高成本、低價格”的狀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4月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3月份鋼鐵行業PMI指數為44.6%,處于榮枯線下方,重回收縮區間。這也說明了宏觀市場環境積極因素和隱患并存;行業企業要認真研究分析,既要抓住機遇,又要重視發展質量與效益;在綠色建筑、
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建筑工業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行業報告
1、行業的基本情況
目前工商登記從事鋼結構的企業超過10000家,其中擁有固定生產場所并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的有5000家左右;年產能5萬噸以上的有40多家企業。得益于我國的改革開發和建筑市場的超高速發展、鋼鐵產量的突飛猛進,行業的整體規模、裝備水平、技術創新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協會會員企業登記近千家,副會長單位4家,委員會副主任單位25家;名譽副會長單位4家,常務理事單位34家,理事單位101家。行業從業人才超過60萬人。
2012年建筑鋼結構委員會副主任名單
第十屆理事會副會長單位、常務理事單位、理事單位名單




行業產能情況:
2012年行業30強企業情況


近三年會員單位(前40家)產能

從表中可見,鋼結構全行業的產能僅占全國鋼鐵產量的4%左右,行業前40家產能占全行業的22%左右;說明,1、行業仍處于高度的不集中狀態,屬于粗放的發展階段(年產能超過5萬噸僅40家企業);2、對比世界發達國家鋼結構占年鋼鐵產量10%以上,美、日等國家甚至20-40%,我國行業仍處于成長期;
近三年行業項目完工個數及分類(申報金獎項目)

顯見,行業新涉足的住宅、橋梁仍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輕鋼工業廠房平均三年的占比1/3左右,在鋼結構中仍有一定的份額。
從行業看,建筑鋼結構約占55%,工業廠房占比51%,超高層占20%。
2、行業的技術創新
鋼結構是建筑業中科技含量最高部分之一,其自身的特點更易于工廠化、機械化、信息化和產業化,鋼結構建筑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與世矚目的成就;現在可以說我國鋼結構建筑綜合技術水平已躋身于國際先進水平,甚至有些關鍵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也推動了我國建筑技術水平的提高。至2012年我們會員企業擁有省、部級以上的工法、專利、科技進步獎700多項,是我們行業的寶貴財富。
2012年行業科技創新成果

3、海外市場發展情況
盡管國際海外市場不容樂觀,但我們的行業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他們以全球視野的產業遠見和振興民族產業、助力“中國制造”的崛起的擔當精神,2012年會員企業海外市場完成20多萬噸產能,60多個億的產值;海外市場的開拓正穩步進行。
4、勞動力及人力資源情況
對會員部分企業進行抽樣調查。
企業勞務用工基本情況:

可見,90后的勞務已成為企業用工的主力隊伍,初、高中教育程度占比80%以上,工廠車間的務工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已占比10%以上。
企業一級建造師及焊工技師情況:

調查發現一級建造師數量相對較少,68%的行業企業一級建造師的數量少于6人;熟練技師占比焊工比例較少,平均不到5%。
三、行業發展中得若干問題
鋼結構有一定的發展,從業的企業也達近萬家,但年產能超過5萬噸也僅有40多家;多年來鋼結構產能一直在占鋼鐵產量的4%左右徘徊,前40家企業產能占比行業的1/4不到;企業分布不均衡,華東、華南集中了88%的企業,而中西部地區屈指可數。行業集中度不高,仍處于一個粗放的成長期。
鋼結構住宅已研發了十數年,產業化仍未達成,市場仍未接納;行業市場仍不規范,特別是輕鋼市場無序競爭,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行業處于產業鏈的下游,工程款拖欠現象嚴重,調查顯示80%的企業不能按合約及時回收工程款;現行的工程總承包方式和行業資質準入門檻的設置缺陷,擠壓著企業的利益空間,限制了企業擴大再發展;盡管鋼結構行業有50萬從業人才,但建造師和熟練的專業技工的短缺已成為發展的瓶頸。
四、協會及委員會的工作
1、2012年度開展的主要工作
回顧2012年,在協會的領導下,鋼結構委員會認真落實了“加強能力建設,提升服務水平”的要求,圍繞年度工作的重點、關注行業的熱點、解決企業的難點,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分五個方面給大家做簡要的匯報;
1)、充分調查研究,提出行業當前發展規劃及相關技術政策的意見,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
上報的“關于《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建議的報告”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采納:在國發辦[2013]1號文件,轉發的發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要求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鋼結構等建筑體系;
向住建部報送的《關于在保障性住房推廣鋼結構體系的建議》,得到部領導的關注和批示;協助住建部相關部門召開保障性住宅采用鋼結構體系的專家、企業座談會;
圍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編工作,主動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行業訴求,并組織召開“鋼結構建筑綠色評定標準專家、企業座談會”,行業專家學者與修編組就鋼結構建筑的綠色特性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和討論;相關部門已將協會列入參編單位。
配合“兩會”的代表完成議案、提案的資料收集與整理;陳華元等八名人大代表提交了第7390號建議:《關于大力發展鋼結構產業,促進城鎮化發展與建筑工業化的建議》;政協代表,也是我們的專家郝際平提交了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案第2609號:《關于發揮鋼結構建筑優勢、加快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第4641號:《關于加大鋼結構產業扶持力度》的提案。
2)、扎實開展了鋼結構住宅產業化課題的研究工作
2012年住建部將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推進研究的軟科學課題正式下達給協會,委員會根據協會的安排制定了課題推進的具體工作計劃,成立了課題研究專家組;
課題組研究人員

確定了課題研究特邀企業;
特邀研究企業
組團赴日對日本的鋼結構住宅發展經驗和技術成果進行了學習考察;分別考察日本大和住宅株氏會社、日本鹿島建設研究所、日本鋼鐵生產企業資質評價中心,并參觀了建成房屋、實驗基地,與相關科技管理者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會談;組織專家深入企業研討,使課題研究和產品載體相互促進;在10月、11月分別在包頭、長沙參加了技術交流與總結會;組織專家、企業家對鋼結構住宅的技術、材料和施工工藝進行研討、交流。
3)、夯實了委員會基礎管理工作
組織召開了行業大會 2012年在浙江紹興召開的行業大會,主題突出,總結了行業發展的經驗和成績,提出了“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并進行了關乎行業發展的高峰論壇和年度技術交流;進行了配套企業及產品展示。
組織召開了主任工作會議 于2012年12月,召集了副主任單位,對行業面對的新形勢、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及對委員會的工作要求進行了研討。
開展了行業爭先創優活動 開展了第十屆“中國鋼結構
金獎”的申報和考評工作,經審查評出
金獎工程209個,評出優秀建造師146名,推薦出行業前30強企業排名,開展了2012—2014年度“行業定點企業”的申報、評選工作;對16名個人和15個企業的行業科技創新事跡進行了收集、匯總和表彰;通過網絡投票和專家評選,選出2012年鋼結構十大優秀企業家。
2009-2012年度科技創新優秀企業名單
2009-2012年度科技創新優秀個人名單
2012年度鋼結構行業十大優秀企業家

加強對會員企業的管理和服務 2012年新發展會員38家;評選101家新一屆金屬結構協會理事單位。
開展了行業培訓工作 2012年5月組織了“鋼結構工程質量通病預防和控制”培訓班,參加280人次;8月組織了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規范”宣貫培訓班,培訓60余人次;11月組織了鋼結構行業培訓座談會,召集山東、河南、北京、內蒙、湖南等省市9家企業進行座談;開展了企業需求的針對性培訓工作,已對四家企業(北京東方誠、山東萬事達、河南天豐、山東華興鋼構等公司)330人次進行培訓。
重視專家隊伍建設 2012年新增補44人為專家委員會專家;


在一些企業和工程現場召開專家研討會,組織200多人次專家深入工廠、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各類施工方案評審;經委員會推薦共有16名專家入選住建部新調整的建設工程資質專家庫。
4)、加強了與地方、兄弟協會合作
參加了香港營造師協會成立15周年慶典活動、上海建筑鋼結構論壇、廣東東莞第三屆鋼結構產業高峰論壇;邀請了港、澳、臺協會同仁參加了年度行業大會。
5)、加大了行業宣傳力度
一年來在“在中國建設報、中華建設報、建筑時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雜志”等主流刊物雜志發表鋼結構文章報道36篇,在協會網站和鋼結構網站的報道60多篇;重新對鋼結構官網進行改版,發表各種技術論文和技術資料129篇,為企業搭建了新產品推薦平臺和VIP黃頁,開辟了專家咨詢服務平臺。
2、2013年工作要點
2013年,委員會的工作指導思想:認真貫徹十八大精神,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在協會的領導下,積極引導行業專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之路,認真落實國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進一步推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工業化、裝配化,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發揮我們的力量。具體抓好以下七個方面主要工作;
1)、繼續推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發展,推動行業綠色建筑、工業化建筑的進程
繼續完善鋼結構住宅產業化軟課題的結題工作;聯合開展鋼結構住宅產業聯盟活動;持續跟進“綠色建筑評定標準”的修編工作,和“工業化建筑評定標準”的制定工作(協會已被選為這兩個標準的參編單位);
2)、完善、規范行業資質、標準
完成“金屬屋、墻面設計施工一體化資質”、開展金屬屋、墻面企業產業聯盟活動、開展鋼結構總承包資質的試點;
3)、強化行業培訓工作
行業培訓按基、中、高三個層級進行;對基、中兩個層級,要先下企業調研,根據企業的需求開展訂單式的培訓,組織行業基礎管理培訓及技能培訓,改善行業基礎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短缺問題;高級培訓開展諸如EMBA的高端培訓、應企業和專家要求舉辦行業信息化管理論壇(BIM、物聯網、可視化虛擬技術等);
4)、發揮好專家隊伍作用
組織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擴大會議和專家會議,安排部署今年專家委員會工作計劃;組織專家服務重點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開展咨詢服務;加強專家隊伍的建設,廣泛吸收中青年、中西部地域、科技研究應用前沿(如綠色建筑、鋼結構住宅體系、信息化應用等)的人才,加入專家團隊;根據專家對行業的服務、行業發展的貢獻情況,授予專家“資深”、“終身”等榮譽稱號;
5)、加強協會的基礎管理工作
認真做好行業的統計工作,為會員企業的發展當好參謀;組織鋼結構配套企業和產品的展示活動;組織2014—2016年度的定點企業的申報工作;做好《中國建筑鋼結構金獎評選章程》的修訂工作,維護好“中國建筑鋼結構金獎”這個協會、行業的品牌,入選的工程必須是社會認可,并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組織召開2013年度委員會主任工作會;吸納增加新會員企業50家以上,要吸納行業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
6)、加強協會間的工作合作與交流
積極參加各地方協會活動,要將我們委員會主要活動計劃發給各地方協會,同時收集各地方協會主要活動計劃,增進相互的交流;會同港、澳、臺協會與新加坡鋼結構協會進行交流,探討成立國際間鋼結構產業聯盟的可行性;
7)、社會扶貧
認真按住建部的要求,發揮行業委員會帶領企業和行業專家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對湖北團鳳縣的鋼結構技術扶貧工作。
五、結語
各位領導、同志們:當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建設的高潮,協會、企業攜手共進,搶抓機遇,讓我們不懈的努力,為行業的發展,為讓鋼結構融入社會的發展大潮中而奮斗。
最后,預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祝愿我們的行業企業發展越來越好!
祝愿我們鋼結構行業市場的明天、中國經濟的明天更美好!
祝福在座的各位領導、嘉賓、同志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免責申明:本報告信息以國際和行業準則,由合法的渠道獲得采集:參考了社會公開數據、行業書面調查問卷、行業書面統計報表、部分單位走訪、申報鋼結構金獎的資料等。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且不擔保其內容的準確和完整;對報告提供的信息導致的任何直接和間接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引用)
- 點擊下載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
鋼結構網(www.sdxcjszp.cn)謝謝合作!"